微信群聊天中令人讨厌的几类人

微信群中的对话,不过是社会交往中的对话的一个投影。
目录

不参与实质对话,只在一旁评论对话

参与实质对话指的是,就其他人的想法作出解释、补充和评论。评论对话指的是,就他人说话的方式提出批评和意见。评论对话不是不可以,但评论对话通常不是参与对话。如果在其他人连续几个小时的讨论中都不涉及讨论的实质内容,那就有问题了。这样的人就像《追踪孔令学》中的那个无赖阿祥令人讨厌,在他人探讨问题的好几个小时过程中,不断纠缠,冷嘲热讽,但只围绕其他对话者的人格、说话方式等外围问题,却不涉及任何对话内容本身。

不参与对话,只冷不丁抖一两下机灵

这些人和前一种人一样都不参与实质对话,但也不评论对话,而只是在别人讨论过程中,或者常常在讨论尾声抖机灵。这些机灵可能暗示如下几点中的一点或几点:(1)他默默关注讨论(我在看着你们“挣扎”呢!);(2)这个问题他了然于胸,已经驾轻就熟;(3)这些问题没什么价值。

但是,你就是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真懂。这就像在学术会议上总是一言不发,却总在别人激烈讨论后微微一笑的,说好听点是故作高深,说难听些,是神棍,说更难听些,是神经病。

开始一直不说话,却在其他人经过长时间讨论之后提出“几句话的事情,却搞得那么复杂”

这类人首先属于第一种不参与对话只评论对话的人。如果真的是“几句话的事情”,在对话的一开始他就应该自己用几句话把事情说清楚,但是他没有,这正好表明他只是在别人经过长途跋涉得出清晰结论之后才明白问题所在。

当人们得出结论之后,必定有一些简单的概括或总结,而且当问题真正被搞清楚之后,就会看了起来特别简单。当你知道机器的哪个位置出了故障,接下来的事情也许就是在机器外面用粉笔画一个标记,让技术人员打开维修。

问题清楚了,自然会看起来简单,然而这些没脑子的人却以为问题自始至终都像经过充分讨论后那么清晰简单。他们可能会说,“不就是用粉笔画条线的事情嘛,不就是更换下这个零件的问题嘛”。你说这种人是不是欠揍。这种人甚至可能觉得相对论简单,爱因斯坦太啰嗦了,毕竟他自认为学会了。

此外,问题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是以过去复杂的讨论为语境的。你可以将康德哲学用几句话总结下,而且现在觉得异常清晰,但你不能因此埋怨康德啰嗦,期待他一开始就只说这么几句话。这就像总结了文章大意之后怨正文啰嗦,连小学生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听不懂就本能地怨恨他人

有些人要求别人说话必须要使他立即就懂,否则别人就有罪过,比如,有效信息少,没有高效沟通。这些人可能被这几年互联网上抖“干货”的把戏给惯坏了。抖“干货”的人声称自己从不说废话,每一句都是信息,且一下子就能让你听懂。很多人因此觉得听不懂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问题。然而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是,事情有简单和容易之分。听不懂就好好学习。一听就懂的东西很可能是无需学习的东西。

我们应当区分信息和理论。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那些一下子就能听懂的东西,基本上属于对他来说无需思考和推理的信息,至于那些一开始听不懂的东西,可能不是其他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中包含了需要经过思考和推理才能明白的理论。听不懂和听得懂一样正常,这是每个做过学生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现在长大了,却被罗辑思维、“头条”和“抖音”这样的猪食给惯坏了。

贬低新想法的发起人

一群人的对话有许多方式,主要是报告和探究这两种。所谓报告,就是众人将各自的信息发布出去。比如,班主任在群里问:“完成暑假作业的同学是哪些?”其他人只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就可以了。所谓探究,就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提出一个新问题,或者就一个老问题提出新的想法或创意,然后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问题或想法很可能一开始不那么清晰,或者其表述形式不易于被众人理解。探究式的对话就像是众人一起建造房子,大家增砖添瓦,对新问题或想法提出重构、补充、修正、批评,最终使得其清晰或易于理解。

当然,最终作出总结的人很可能不是作出发起这个想法的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人会怨恨一个理论的开创者,即使他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说清楚,没人会只觉得该理论最终的集大成者才是有价值的,相反,许多人认为最初提出理论的人更难能可贵。

打哑谜,不好好说话

这样的人的问题有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没有能够以更好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使得许多人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了。这些人把别人对其表达方式的批评当成是对自己表达内容的批评,避重就轻,死不承认。

好好说话,说人话,意味着当你发起对话,就有责任保证,你仔细考虑过你的对话者是什么人,他们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你应当以什么方式使他们易于理解你说的话,不至于太啰嗦,也不至于太抽象。有些人却以为自己的观点没问题就可以了,这些人,尽管观点很棒,但属于“半个蠢”的人。

一贯嘴硬,拒绝承认自己有任何不足或问题

这些人往往没有大问题,却有小问题。人难免有疏漏和瑕疵。对话中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不同,难免有些人会显得“挑剔”,比如指出他没有好好说话,没有把话说的更清晰一些。面对这样的批评,本来可以一句“抱歉”来回应,却死硬坚持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承认自己有问题确实很难,因为一旦你承认自己一开始没有讲清楚,可能接下来就会受到更大的批评,以至于否认你的想法本身。但我们还是必须有勇气去做到这一点。对话中本能认为自己是对的人,就像我这样的,即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会在后续的对话中持续补充和完善,就是不承认自己一开始有什么含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