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使用Roam Research?
事情的起因是,去年我在写论文时需要引用从前记在 OneNote 之中的笔记,发现这个软件甚至不能中文分词。当我搜索“正义的理论”时,它会将“正义”“的”“理论”这个三个词的结果都展示出来,OMG。我才知道 OneNote 的搜索功能是如何不可理喻。我怀疑那些夸赞 OneNote 的人从未检索过自己的笔记。OneNote 的这个缺陷使其几乎等于废物。于是我转向了以前使用过的印象笔记。写论文的某段时间,每当我需要引用某本书的笔记,就把 OneNote 中的笔记复制到印象笔记中来搜索,这真是巨大的讽刺啊。但印象笔记并没有让我满意。虽然它的搜索功能强大,但浏览和编辑功能却差强人意。于是我开始寻觅能够代替印象笔记的产品。一开始语雀惊艳到了我。但随着探索,我发现了一种近一两年来刚刚出现的号称 game-changing 的笔记应用类型——双向链接笔记应用,其引领者是从 2019 年年中开始内测的 #RoamResearch 。至于这款笔记应用如何有别于其他笔记应用,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详细讨论。简而言之,它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将不同的笔记链接起来,使整个笔记作为一个整体始终处于修正当中。
以往的笔记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笔记孤岛。如果你还使用传统的文字处理软件记录笔记,并且将每个笔记以文档的形式存储在电脑的资源管理器中,就会是这个样子。这些笔记在它们被保存的那一刻起,彼此隔绝,互不相连,很难被有效地调用,只是偶尔在某一天用到它们时被检索一下。
- 分类困难。在使用一些有简单分类功能的笔记应用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不确定当前的笔记应当放入哪一个分类当中。它似乎既不完全适用于当前的任何分类,似乎又同时属于几个分类。在 OneNote 和印象笔记这样的笔记应用做笔记,这个问题最为典型。当然这里不提它那不可理喻的搜索功能。
- 笔记坟场。即使当你使用像印象笔记这样有强大标签管理系统的应用,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当标签累积当一定程度后,整个分类系统就崩溃了。打开巨大的标签墙,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印象笔记曾经引以为傲的“剪藏”功能促使用户不停收集资料,但极少花时间整理和消化它们,这使得印象笔记成为巨大的笔记坟场——甚至都称不上笔记坟场,因为绝大多数剪藏来的“稍后阅读”最终沦为“从未阅读”。
- 单向度。上述问题导致笔记软件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单向度:人们不对笔记做二次加工,以整理和聚合笔记,使笔记可以被快速重复利用,成为写作活动的必备前置。要避免这一点,就要尽力用自己的话来重述笔记。有些笔记方法就致力于如何克服笔记单向度问题,比如将笔记区分为以下几类:Inbox、Project、Archive,或曰文献笔记、项目笔记、永久笔记等等。这里不深究这些笔记法的细节,而只注意到它们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笔记不能在记录后就放在一边,笔记至少要有两个层次或阶段。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ROAM RESEARCH 想要解决的问题
试想,如果你的笔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除了诉诸感觉和将法律规则视为“解释框架”(scheme of interpretation)和预测的基础,罗斯与更粗鄙的美国现实主义者没有不同,后者将关于权利和义务的陈述视为对官方行动的预测。罗斯有关法律有效性的预测理论面临以下两个主要的反驳……”
现在,能否不只是将一些重要术语(如上文中的“美国现实主义”、“预测”)做一些加粗高亮的标记了事,而是为这些术语建立相应的笔记条目,并参照已有的涉及它们的笔记来撰写新的内容呢?
如果你想到过这样做,那么实际上在想 Roam 想要解决的事情。在这类笔记之前,这样做笔记,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首先,如果你以 Word 来记录笔记,那么建立一个诸如“美国现实主义”命名的空文档保存起来是件很奇怪的事情。至于在传统大纲笔记中,你得首先在像 workflowy 这样树状关系笔记的某个节点下建立比如说“美国现实主义”这个次级节点,然后在两个浏览器窗口中分别打开当前节点和新建节点,然后对照前者而在后者中增加内容。这样做时,我们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既有的节点中为新建节点选择一个适当位置?即使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建立了许多第二层次的笔记,还会面临许多问题。
- 第二层次的笔记还需要继续整理,因而又会产生第三层次笔记,以此类推。
- 当撰写第二层次笔记时,我们没有方便的办法修正第一层次笔记。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当我们完成第二层次的笔记之后,第一层次的笔记就可能会被我们当成“药渣”倒掉。实际上,它们包含着许多理解第二层次笔记必不可少的语境,不能轻易抛弃。第二层次的笔记相对于第一层次的笔记更多的是从语境中提取的要点。
- 没有方便的办法推进笔记层次,以实现汇聚效果,使得笔记从 data、information、fragment、outline 直至 article 。零碎的、分离的信息孤岛最后没有很方便的办法来汇聚成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大致内容。
可以说,Roam Research 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里不能过多介绍,而只简单罗列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部分特性:
- 不再被分类所折磨。对于初级笔记者,Roam 提供了最简单的 Daily Notes 功能,每天都是新的自动生成新的 Daily Note 页面,使用者可以在上面记录任何想到的东西,如果想要与某个页面或页面中的段落关联,只需要将其中的某些字符打上
[[xx]]
。这将创建以 xx 命名的笔记页面的链接。如果曾有过 xx 命名的页面,那么当前的页面将自动链接到 xx 页面之下,否则将在点击时自动创建并跳转到 xx 页面。这种方式类似于 wiki。这样。今后当打开 xx 页面,任何 Daily Notes 中打上[[xx]]
的节点都会显示在下方的 linked references 中。Roam 彻底解放了线性或树状笔记所带来的分类束缚。 - 快速创建链接。在任何段落中,通过给将来准备仔细研究的术语打上方括号
[[]]
,就为这些术语预留一个位置,并且不用关心它在既有的笔记中处于什么位置。未来我们随时可以通过点击这些链接而撰写相应的新笔记。(题图中蓝色文字都是这样的链接。)这样,任何笔记页面或其段落之间可以相互引用。笔记之间的交叉联系变得紧密,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记录保持细致的联系。这种在笔记与段落之间的交叉链接是传统的笔记应用所难以做到的。 - 深度笔记整理。人们可以在当前笔记页面为任意的字符关联或创建新的页面链接,然后以“shift+click”的方法在侧边栏打开这个页面,然后对照当前的笔记,在侧边栏提炼新的新笔记内容。我们再也不用费尽办法在两个窗口分别打开两个甚至更多的笔记,然后来回穿梭。
- 网状而不是线性关系。任何的笔记之前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促使我们不断汇聚和细分笔记,把整个笔记系统盘活,形成一个融贯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对记下的句子中的重要成分做更细致的探究。为了实现这个效果,我们得不断地回顾以往的笔记,努力使这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被照顾到,不断开发、提炼、修正和援引。这样,我们所摄取的材料逐渐形成一个相互联结、彼此融贯的体系,复杂却被易于把握。
- 非坨状笔记。 Roam 属于十几年前就出现的大纲笔记,其文本呈现方式与 workflowy 一样,是以层级鲜明的节点(或者说“块”)形式存在的。这样的文本呈现方式天生具有极强的条理性,也使得整个文本的管理变得方便。
- 为学术写作助力。有了上面的特性,我们可以很容易设想,将做笔记作为写作最重要的前置过程,笔记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被自由组合、重复利用。当想要以 x 为主题写作,我们可以在笔记系统中检索以它命名的页面,然后在底部看到它所援引的页面。这一下子就给了我们大量有用的材料。仔细研究这些相互关联的笔记,会很快确立写作的大纲和细节。实际上,我要指出的是,使用这类笔记应用时,我们的研究目标就很明确,整个笔记系统可以说是我们研究论文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论文只是有所节略地将这些网状的知识以线性语言表达出来。
Roam 想要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此。我研究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逐渐体会到这种新型笔记应用的精妙之处。使用这种应用做笔记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我总是试图整合笔记的各个部分。以前,我们阅读的不同文献在物理形式上是隔绝的,只在大脑的联想中产生一些含糊但转瞬即逝的联系,现在我们更加刻意地将不同的文献的要点相互联结起来。无论我们写下什么, 当其中包含以前有过的或者虽然没有但打算今后探究的要点,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去联结它们,或者为之预留位置。
对双链笔记应用的疑虑
不过,我对它归根结底是否真正有其声称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下面是我的一些疑虑:
- 所谓网络笔记是对大脑神经元链接方式的模仿纯属臆想。二者根本不是同一种性质的东西,这样的联系最多是比喻性的。
- 就算我们的思维(知识)是网状的,我们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也不能够将这张网络以物理的形式呈现出现。这样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呈现内隐于大脑的网络节点。但是,大脑中的绝大多数节点是没有必要呈现出来的,真正需要呈现是那些我们正在探索中的、有待建设的网络。没有人会为熟悉的街道绘制地图。双链笔记这种物理形式只能够也只需要在相当有限的程度上呈现大脑的思维结构。
- 有意识地以模拟思维的方式来建立笔记对于思维的建立和完善的帮助是有限的。双链笔记源自于一本叫做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的研究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卢曼对自己的笔记体系有详尽的分类。可以说,卢曼拥有一个很精致的标签体系,如果他使用 workflowy 也会做得很好,即使用印象笔记也不会有太大问题。网络笔记必须以树状笔记为骨架。一张优质的笔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笔记应用辅助的结果,但最主要是优质的思维使然。思维品质本来就很差的人用上这类笔记应用,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对这类应用的工作机理都来不及研究就去使用,说明了这类人的思维品质和勤奋程度并不适合这类笔记。我看到有用户在 Logseq (另一款开发中的双链笔记应用)中建议增加导入功能,能够将 OneNote、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之中的内容导入其中,并且保持原格式。还听说有的人在向双链笔记迁移时,将以前的笔记疯狂地打上方括号。这些都是比使用传统线性或树状笔记更糟糕的情形。
- 网络的崩溃。与印象笔记的标签系统一样,双链笔记的网络也会崩溃。将大量的初级材料注入双链笔记,甚至以剪藏的方式大量导入外部未经开发的材料(有人已经为 Roam 开了这样的工具),然后不加节制、没有规划地打上双链,导致的结果就是,当笔记节点达到一定数量(比如上万条),打开任何一个页面,下面都是成百上千条的引用页面,根本无法下手,而且这些节点根本没有形成理想的彼此联结和融贯的网络,而是形成比以前线性或树状笔记更糟糕的一团乱麻。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担忧,我想到了两个事实:第一,在双链笔记诞生之前,人类的那些伟大心灵都从未停止过创造活动。第二,我自己在依赖笔记之前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效的。
那些伟大的心智虽然没有明确利用一套网状笔记应用来从事记录、思想和写作,但从未停止致力于思想要素的联结和融贯。这有一个推论,即双链笔记 ,作为工具,只是有助于本来就有这种思维活动的人的事情变得更便利些,而对于那些没有这种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有了这款工具,也不会起到拯救的功效。
再者,卢曼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唯一和最适当的。卢曼作为特定类型的社会学家,其思维活动与比如说黑格尔这样的思辨哲学家的就很不一样,后者也许不用记录很多的材料和信息,而是不断地将其思想的结果以文章片断和大纲的形式记录下来。实际上,从大量哲学家、文学家甚至科学家的遗稿来看,它们常常是以文章片断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文章片断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但很难认为作者在撰写时有意识地将它们拼凑成一个网络体系。然而可以想象,在写作这些片断的前后,尽管在物理上保持了它们之间不尽理想的分离状态,但作者却没有停止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尝试修正、增益、取舍和汇聚它们。
总之,物理的思想呈现比之非物理的思想,归根结底是后者的结果,也没有必要且不能完全复制后者。双链笔记应用只是一个辅助,它会使得那些本来就是如此思维的人如虎添翼,也不会使得那些思维品质低劣的人得到拯救。
记住传统的方法
我过去很长时期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阅读、思考、写作(文章或片断)。我很少愿意做笔记,原因主要有 3 个:a. 做笔记很费时间;b. 我发现自己很少去回顾笔记;c. 重构原文很难且不一定有用。
很长时期我有阅读焦虑,一方面是由于学业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学术野心,我总是想要尽快阅读待读文献,而我本身又特别喜欢细致阅读。所以,每当阅读完一本书,我不太愿意花费一两个星期再去做笔记。我后来所做的笔记都是直接摘抄重要段落,以备后来写文章引用时引用方便而已。至于很少回顾笔记的原因大概上面已经讲过了。
至于说重构原文很难且不一定有用,我的意思意思是,有些书籍让我们无法下手,因为它到处都是重点,论证一环扣一环,事实上,就像我们很难压缩和重构数学论证,也很难压缩和重构这类文本的论证。压缩和重构只适用于一些本来品质就很低劣的书,或者那些不以论证而以材料见长的书。我是做法哲学研究的,一般不阅读杂书,所阅读的文本基本上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我发现,对这些文本最好的研读方法是:
- 反复阅读(最好对照原文),直到掌握其论证逻辑结构;
- 选取其中比较重要或触动较大的一些点持续思考(一般是在丢下文本之后的吃饭、散步等时候),然后酝酿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完全用自己的话来讲出,并将这些问题的要点与已经掌握的相关要点联结起来。
- 上面其实已经足够,但有时我对于特别重要的文本还会做些摘录,以便在摘录的过程中加强理解,并为后来引用准备。可以说,以前我做笔记主要是为了方便在论文中引用,而后者是出于学术规范不得不为。事实上,用自己的话说完全可以。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我认为我的学术真可以说日新月异。我将其归功于认真的研读、持续的思考和清晰的写作。要说有什么遗憾,我觉得这就要再次回到双链笔记的优点之上。
许多要点因为没有记录,还是被逐渐淡忘,这使得我无法持续开发利用它们。
仍然缺乏一个工具使得我阅读过的所有文本的要点以可记录、可回顾的方式将它们持续地整合起来。
上述问题从长期来看,其实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好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确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会继续尝试在 RoamResearch 中开展研究,并且评估这种工具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我的研究活动。如果要给那些使用 Roam 的人一些建议的话,我希望是以下几点:
- 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是第一位的,笔记是思考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在使用笔记之前,要有一个自己的树状网络规划,反对以任性的意识流加上方括号链接到笔记网络之中。在使用笔记之中,不要为了深度整理而深度整理,而是要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初记笔记的基础上增添二级笔记。
- 谨慎增加笔记页面。在自己的树状网络规划之内增加,任何增加的页面都应该在这棵树上有大致的位置。强制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笔记的线性和树状网络对于思想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网络笔记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线性或树状关系仍然是网路关系的目的(ends)而不是手段(means)。
- 不要在笔记上花费太多的时间。阅读必须要比笔记时间更多才可能真正快速进步。
- 在笔记的基础上,撰写线性或树状文章。
因此,对我来说,使用双链笔记并非改变我过去的研究方法,而是改善了以前的弱点,加强了以前的优势。不要幻想一款工具可以拯救我们的研究工作。工具也必须作为一个节点,恰当地纳入到我们既有的工作方法的网络之内。
TIPS
经过我大半年的使用,我对这类笔记应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研究有了新的体会,下面是一些要点。
- 你根本没有时间去翻看你的绝大多数双向链接。如此众多的 linked references 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作用,反而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所以,请尽量节制创建双向链接。
- 笔记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做笔记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在用双链笔记引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努力联结和整合整个笔记网络,这是最有价值的。
- 为了笔记的迁移便利,尽量只使用简单的 page 引用和 block 引用。
-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价值最大。双链笔记建立的笔记是网络状的,它特别适合做概念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这些研究者面对的是相互交织地材料和概念。至于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者,也许你只需要 workflowy 这样的树状关系笔记。
- 谨慎使用其他 roam 类软件。Roam Research 有不少效仿者,比如 RemNote、 Logseq 、 Athens Research 、Obsidian、RoamEdit、葫芦笔记、Innos Note 等。这些效仿者大多数粗制滥造,性能不佳,bug 无数,在两年之内都不会赶上 Roam Research。当然,出于网络和价格考虑,对于那些必须寻找替代品的人们来说,我建议考虑 Logseq 和 Athens Research 这两款,前者是国人开发,后者也相对稳定。尽管如此,我强烈建议你从 Roam Research 开始。
2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