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 150 页书,这件事我坚持了 20 年”

正文

最近我看到某著名法考培训师的一段短视频。某老师在视频中说自己“每天读 150 页书,这件事我坚持了 20 年”,并告诉我们这种习惯如何使他异常强大。

这个视频在某单个平台的点赞量已经超过十万。我大致翻了翻评论,许多人对某老师表示了极大的赞赏,震惊于其毅力和天赋。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创立宗教?某老师让我以为他是这样的人。

历史上,许多人都有创建宗教或宗派的努力,但很少会有人成功。失败的那些,原因显而易见,比如思想不够深刻和广博;成功的那些,我们也没法从科学或其他学术的角度来论证。

对于较近时代或同时代的人,我们会看得比较清,所以觉得成功的宗派创建者和他们迥然不同。不过,我觉得他们之间应该有某些共通的特点,第一是某种精神特质,第二是与时代的契合。

那么,有哪些共通的精神气质以及与时代的契合呢?我总结了这么几点:

第一,自恋且自负。宗派创建者必须有非比寻常的自信,相信自己的思想是超越普罗大众的,是解决了人类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幸福或前途的问题的。这种自信精神会相应形成自恋的精神气质。他相信自己掌握了可以指引、拯救普罗大众的最伟大的真理,因此理应受到人们的普遍追随。

第二,宣扬自己有超凡能力。任何宗派思想,在许多方面,肯定是经不起究问的。宗派创建者不敢直接与当世的哲学家或科学家辩论,而是从以往时代的伟大哲学家或科学家那里寻求思想资源。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肯定会有许多悖谬、矛盾、臆测甚至荒唐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们与当世的哲学或科学不在同一个叙事框架和思想范式之内。要完全相信这么一套东西,除了前面提到的自负和自恋的精神气质,还得有一种敢于宣传自己并不完全肯定的东西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倒不是说敢于撒谎的精神气质,特别是当他们真诚相信自己掌握了真理。无论如何,至少在宗派创建的初期,由于世俗思想的抵制,宗派创建者不可能避免要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他们必定要夸大乃至神化自己的自然能力或出身,比如说自己受神灵的指引或甚至就是神灵的化身。以后的护法或圣徒也会传颂一些无法考证的关于宗派创建者的神迹。神化是宗派难以避免的事情。

第三,让普罗大众信以为真的契合。尽管宗派思想和主题与当世的哲学或科学有冲突,但它仍获得大众的信任。我在这里不想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说宗派思想其实是假的或肤浅的。不同的人对宗派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我仍然必须说,任何时代的宗派都不敢与当世的哲学或科学正面交锋,因为它们至少从当世的哲学或科学的角度看,肯定是错误的。然而,哲学或科学家也能认识到,这些宗派思想迎合了当世的群体的精神需要和认知能力,并且常常无能为力。

全面审慎思考严肃的哲学或科学问题,总是少数人才有精力和毅力去做的事情,因为这需要艰苦的学习并有一定的闲暇,尽管哲学或科学在理智上更为可靠,却不是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能够以某种叙事触动大众,让他们信以为真,却是宗派的强项。要达到这个契合,需要很多的条件。当然,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在这边不做讨论。

好了,让我们回到某老师。我觉得某老师有创建宗派气质的理由如下:

第一,某老师相当自负和自恋。吹嘘自己每天读 150 页书,和以往吹嘘自己家里有好几屋子的书,性质没有什么区别。一般人是不屑于这么吹嘘的,只有极其自恋,急于证明自己能力超凡的人才会这么做。理智的人只会认为这种吹嘘反倒暴露自己的无知。

第二,某老师宣传自己有超凡能力。一个成年人一天阅读 150 页书,绝对是有可能的,也没什么可惊讶的。但是,你会觉得一个有全职工作和家庭的成年人如何保持每天读 150 页书呢?即使他能够做到,那么这 150 页书会是什么内容的?你让一个有全职工作和有家庭的成年的法律学家,每天阅读 150 页的卷宗,可以做到吗?某老师会说,“我肯定不稀罕阅读这些基础性的、没有思想性的东西,我阅读的是波斯纳这样的法学大家的理论著作”。某老师提到了他对波斯纳的阅读,那么不清楚他读波斯纳的速度是不是也是 150 页/每天?问题就在这里,每天阅读 150 页小学语文课本和每天阅读 150 页法律理论书,可不是一回事。单纯强调阅读阅量,又不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怎么读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荒诞的。

第三,某老师和大众对学问家的想象有契合度。在大众的眼中,学问家饱读诗书,因此读的超级多,学问超级强。大众也不会仔细思考,是不是每天阅读 150 页小学语文课本也能涨学问。比如,作为哲学研究者,读 15000 页的三流作家的东西,也不如反复阅读康德的 15 页著作。学问和阅读量确实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学问和阅读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粗暴的正比例关系。没有一个人靠数页码来计算自己的学问的。这里的契合度就是,大众不加仔细研究和思考,就非常容易相信一个人的超凡能力吹嘘。

总之,以某种违背常理方式吹嘘自己能力,还能够得到大量信众,这是宗派创建者的共通特征。由此也可以思考,欺世盗名的人,一般都有什么精神气质和时代契合。

题外话,我们通常以自己的阅读量才证明某人有学问,但忽略了写作量。一个人既然如此有学问,他写了什么?1

质疑和回应

有人会说,你在没有调查和证据的情况下,怎么能否认别人“每天读 150 页书,并坚持 20 年”的话呢?

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质疑。AI 给出的也是这个质疑。

我的回应不是,当一个人宣称自己每次能拉 5 公斤屎,我依照常理、不用调查,就能否认这件事。

我承认,这不是正确的反驳,如果你和他较真的是,他是否真的能够每次拉 5 公斤的屎。确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理论上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能人异士。再荒唐的言论,最好的反驳都是调查和证据。

但是,我这篇文章的目标不是反驳他,甚至批评都算不上,我只是在嘲讽。

您怎么自己看待这件事和阅读我的嘲讽?用常理。我以为这是常理问题,所以我没有详细论证。

如果非要我把常理说的更详细些,那么它会是这样的:

第一,任何人绝对不可能每天阅读 150 页书,与此同时保持知识增长的。

第二,这种一眼假的吹嘘,却能赢得称赞,甚至让有些读者以为我不合常理,值得深思。

第三,认为学问的进步和阅读量的极端堆积是正相关的,是极其庸俗的看法。

第四,再对常理多说几句——实际上我在正文已经说过了——学问和阅读量不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关系,假如你还是个读书人,你应该知道,可以让自己知识进步的阅读量的极限。

然后,我的文章是要做什么呢?把这一滑稽的行为与某种具有同质结构的现象做对比,以获得某种冲击力。它不是一篇调查报告,就是一篇讽刺文章。

最后,假如您还是觉得我没有任何证据,那么好吧,他的证据是什么呢?他提到自己阅读了波斯纳,那么他能一天阅读 150 页的波斯纳?除非这是他第五次阅读(连这个我都怀疑)。(就不说这么欣赏波斯纳,其学术品味如何了。)

我的老朋友对我的文章的评论提到一点:“我经常看到很多经济报告,数据模型和图表都做的很专业,粗一看让人不由得不敬佩,但读完结论就发现和事实相反。能做这么好的模型和图表,为什么对浅显的事实结论会看不清,我认为这种错误就是过于注重工具的专业性,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宽度,从而造成了直觉判断的方向性错误。”这个例子真好。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本来是用常理就能了解的事实,却假模假样做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反倒不识常理了。这个例子不是对我的批评,反而是对我的声援。


  1. 参见我的文章 写是最好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