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逻辑

把自己面临的思想问题看成心理问题,是一种偷懒行为。

朋友来上海,我与他长聊。每次他短暂来上海,我都会与他聊很长时间,主题包括学术和人生。他告诉我他这段时间以来在做心理咨询。我问多少钱,他说一次大概两千。我问他都做些什么问题的咨询。他告诉我,是关于一些人生和职业困惑的。比如,某个最近接触的人,到底是敌是友,是否可以相信,这些他都会向咨询师倾诉,并寻求答案。甚至,在面临一些人生和职业上的重大抉择时,他都需要与咨询师商量。

作为朋友,我当时陷入艰难的沉默。我应该告诉他,你还有朋友,你可以向朋友倾诉并获得建议且不会收费吗?或者,我应该问,到底是怎么样的困惑,需要如此依赖心理咨询师?我想到另一个朋友,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困扰,在一段时间从朋友那里获得安慰和建议之后,最终也选择了长期的心理咨询。而且,他们都表示,在心理咨询之后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我开始思考人们做心理咨询的动机和逻辑。现代社会无疑是复杂多变的,人们也是比过去的人面临更多样的问题。但有必要把这些身体和精神上的焦虑和烦恼叫做心理问题吗?我尝试去了解那些做心理咨询的人。在简单的考察后,我发现,有一些人选择做心理咨询的逻辑相当的有趣:

“有些事情我想不通了;想不通就给我造成了很大的焦虑和困惑;由于我这是心理上的问题,所以我正好需要一位心理咨询师。”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在《山海经》上看到“英德”这个地名,就想到了英国人和德国人来自古代中国,或者中医观察穿山甲会打洞,就猜测穿山甲入药可以活血化瘀治疗脑梗?这个逻辑简单就是:“由于我是心理上的问题,所以我需要心理咨询师,正如如我由于是身体上的问题,所以我需要治疗身体疾病的医生。”

可能自从有文明以来,就没有人会试图给自己治病。远古时代,巫和医不分,大概那个时候的巫医,除了跳大神来祛病,没有别的办法。因此在那个时候,人们觉得,对于治疗这件事事情,普通人是无能为力的,需要诉诸非同寻常的人物。现代当然也极少有人试图使自己精通医术,即使是医生,在生病之后也须依靠其他医生。可能医生和患者是人类最古老最深入人心的分工。

所幸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医生早已再需要像远古的巫师那样通过跳大神来祛病了,巫和医在现代人的眼里已经完全是两种事物了。但是,现代社会由于其高度的复杂性和特有的危机,培育了有更多精神困惑的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巫师——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也就应运而生。现代心理治疗术与古代巫术的存在理由是类似的:不是人人都能精通心理治疗术,但通过将某些东西——在现代当然是 RMB——奉献给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人们就有望从后者那里获得治疗。

同古代巫医类似,现代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也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就医者的痛苦,而且两者都是通过特定的心理安慰机制做到的:古代的巫医告诉病人,“我已向神灵祈求放你一马,而它答应在十日后解除对你的诅咒”;现代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则告诉咨询者:“我已经确定你的这种心理属于什么类型,且将向你提供一套治疗或缓解方法”。

治疗这个概念是相当有趣的:承认自己有病,放弃自身的努力,然后通过将某种财富奉献给社会中的某种特殊的人,你可以期待被矫正或修复。坦白说,通过花钱,你就能迅速从社会中的特殊的人那里获得答案,这是从古代到现代,在治疗这个问题上的常识。

把自己面临的思想问题看成心理问题,当然是非常偷懒的行为。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人要将自己的心身焦虑视为心理疾病?也许他该努力学习一门技能,以获得一技之长,也许他该结交新的朋友,以摆脱沉闷的生活,也许他该读一读哲学,以更深入和清晰地思考自己和世界,也许他该读一读文学,以寻找具有类似困惑的人,并看看他们是如何面对相似人生的。

我也曾一度迷茫和困惑,那个时候,我想:首先,我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几率前人也遇到过,没有理由认为我是如此独一无二的;其次,他们不但遇到,还被作家充分表达出来,即使我不能从作家那里获得解决,至少能够看看那些遇到相似问题的人是如何面对的;最后,知道我的迷茫和困惑不是独一份,至少也是一种安慰。我从未想过把这样一种状态与疾病或不正常联系在一起,除了阅读,我还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结交新的朋友,从朋友那里获得建议。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在他们的问题发展到产生心-身反应之前,就由于想到这是心理上想不通,就感觉自己心理上生了病?

懒惰和无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切,此外还有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受职业和金钱驱动而推波助澜。他们迎合了那些懒惰和无知的人,给后者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所有关于学业、工作、婚恋、身份甚至政治的人生困惑,你都可以通过花钱来迅速解决。改变生活习惯、研读哲学、钻研业务、换份工作……做这些起效太慢了,这就如,一个人在生病之后,先努力使自己精通医术之后再来自我治疗一样的不可取。

有人或许会告诉我,你不了解那些人在心身上忍受着多大的煎熬,他们无助、彷徨、焦虑、孤单,或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或者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或者看不到前方的希望,每日无气无力、噩梦连连……这些本来就不是一般人面临的普通人生和职业问题,而是疾病,而任何人都不能治疗自己的疾病。

每当想到这样的辩驳,我总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这样,即使我承认它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不够,生活智慧不足,那么哲学到哪里去了?许多人之所产生困惑,就是因为无法理解自己和世界。抑郁者甚至无法建立意义,他们是一群“意义不能”者?为什么哲学不能为人们提供慰藉,驱散阴霾、照亮道路呢?许多面临极大心身煎熬的人,常常是对于错综复杂和快速变化的人生际遇和外部环境无能为力,他们不能以恰当思考来应对。但是,我认为这些人恰恰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有关他们心理障碍类型的宣布,而是主动从哲学关于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的推导和论证中获取教益和力量。

然而,这种建议看起来对许多人不会有效果。学习哲学,需要以自己的力量来剖析人生际遇和外部环境,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可是既然有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快捷方式,有什么必要亲自动手呢?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家长一旦在教育孩子上碰到棘手的问题,就干脆将孩子送到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那里。许多在大都市奋斗的年轻白领,在遇到难以解决的人生和职业困惑时,就把花大价钱将自己的心事交给心理医生。许多想要了解“人性”和社会的人所读的第一本畅销书是心理学相关的。许多用以解释特定行为的理论是由心理学实验给出的。甚至,如果法官发现被告人的行为动机实在无法理解,就干脆建议先对被告做个精神鉴定。据说,在新加坡国会上撒谎的国会议员辣玉莎就被怀疑得了“不能讲真话”(说谎癖)的心理疾病。

这些人的逻辑特别简单:既然你要解释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不诉诸心理学呢?按照这个逻辑,心理学有望在将来统治全部科学。

现在,整个心理咨询行业暗潮涌动,有望迎来繁荣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面临极大的精神匮乏,这构成了心理咨询行业的繁荣的基础。

这与前几年兴起的知识付费的逻辑是一致的。罗振宇这类人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手里有了一点闲钱,并想挣更大的钱,于是贩卖一波知识贫乏的焦虑: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只有掌握时代趋势和脉搏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于是有那样多的人趋之若鹜,执行这样一种行动逻辑:“我缺乏知识,且我有一定的金钱,我可以花钱购买知识。”如下古老而平凡的教训变得陌生了:缺乏知识,就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向师长和朋友请教,并亲自将理论付诸实践。这当然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想要把自己变得有知识,正如想要把自己的变得精神强大,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流汗甚至流泪。


⚠️我意识到我的某些文章可能会引发争议。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或论据,请在评论区友好提出,或给我发邮件,或邀请我阅读您的辩驳文章。只有情绪输出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论,将会被删除。